彝话版小苹果 :茶马古道:见证茶马互市

太平洋在线手机版 71 0

一条古道,一条沟通中国南北、横贯中国西部的线形古代遗迹彝话版小苹果 。它将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交织,将茶马互市、城市兴盛、民族文化相融,孕育出锅庄、茶商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彩文化。

这,就是太平洋xg111太平洋在线手机版茶马古道彝话版小苹果 。作为亚洲大陆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通道,茶马古道上溯唐宋,延及明清,至民国而不绝。它对中国西南地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,因茶马古道而兴起、发展、累积而成的历史文化是沿线众多民族、族群的智慧凝结,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A

湮没在时光深处的古道

1939年夏,年轻学者孙明经来到雅安考察“茶马贾道”,历时160余天,用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,揭开了一条被湮没在历史深处的古道——茶马古道彝话版小苹果 。这条曾连结内地与边疆、中央与地方、汉族与多民族交流交融的重要古道,在经历繁盛、落寞后,又重新被打捞,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。

历史上,茶马古道有青藏线、川藏线和滇藏线三条主线彝话版小苹果 。川藏线持续时间最长,交通条件最为复杂,其交易量也庞大。翻开地图,可以看见川藏线茶马古道又分西路和南路。西路由今天的都江堰市、北川县、平武县等分至松潘县汇集再入甘肃、青海;南路以雅安地区为中心分至康定市汇集再进入西藏。两路相比较,南路上的交易往来更为频繁兴盛。2013年,“茶马古道”被正式列为第七批国保单位,公布类型为古遗址,共178处文物点,分布于云、贵、川三省。

茶马古道上,雅安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地方彝话版小苹果 。以雅安为重要起点,茶马古道从雅安到康定段分“大路”“小路”。“大路”又称官道,从荥经县翻大相岭,经黎州、泥头翻飞越岭,过泸定到康定;“小路”则相对近一些,从天全县翻二郎山,经泸定到康定。两路在康定会合后,再通往理塘、昌都、拉萨,以至南亚、西亚各国。

1995年版《雅安县志》载:宋熙宁七年(1074年),皇帝下诏,在雅安多地设茶马司彝话版小苹果 。宋神宗元丰四年(1081年),诏令“其雅州名山茶,今专用博马”。茶叶也成为易马重要物资。《明史·茶法》载:太祖朱元璋“诏天全六番司民,免其徭役,专令蒸乌茶易马”。里面提到的乌茶即藏茶、边茶,天全也就是现在的雅安天全县。

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,皇帝批准在打箭炉(今康定)开市“蕃人市茶贸易”,大行茶马交易,雅安边茶从此改到打箭炉交易彝话版小苹果

雅安当地长期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杨绍淮介绍,康定是西藏与内地的交通要口,昔日西藏的人到碉门、雅州、黎州换茶,雅安一带茶叶运入西藏,它都是必经之路彝话版小苹果 。所以古代的康定又称“达甲洛”,即“茶马坐屯地”的意思,指商旅、马帮经过这里时都要停下来歇息。乾隆《雅州府志》记载,雍正初年,朝廷设打箭炉厅,隶属雅州府。次年,在东南北三处修建城门、城墙,整修街市,城市模样逐步凸现。而后,雅安各大茶号纷纷在康定设立分号,通过康定“锅庄”与各地藏商开展“茶土交易”。

B

“打捞”古道上的昔日风华

如今,当我xg111net们回望茶马古道,散落的遗迹勾勒出昔日芳华彝话版小苹果 。这些遗迹包括古城、古镇、古村落、古驿站、茶号遗址、古道、古桥、古代关隘遗址、古代摩崖石刻、古碑刻、古渡口等。它们成为茶马古道历经沧桑的见证。

展开全文

雅安市博物馆馆长郭凤武介绍,宋代以后的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古迹类别非常丰富,分布着从汉代到近现代的50多处遗址,其中有45处已经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彝话版小苹果 。茶马司遗址则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遗址之一。

3月24日,在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长春村,远远就看见一座古朴四合院建筑安静地伫立在大路旁彝话版小苹果 。红墙黑底,远去的茶马旧事被匠人绘制于墙。

中唐末期,朝廷开始设榷茶使实行官营,“榷茶”是指官府控制下的茶叶垄断专卖制度,它始于唐朝,兴于宋朝彝话版小苹果 。宋代,朝廷设立茶马司,专施茶马互市,以茶治边。

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茶史博物馆馆长杨晔华指着门口石碑介绍,这座修建于宋熙宁七年的四合院,是专管茶马贸易的行政机构——茶马司,其职责在于“掌榷茶之利,以佐邦用;凡市马于四夷,率以茶易之”彝话版小苹果

宋神宗元丰四年,皇帝下诏“其雅州名山茶,今专用博马,候马额数足,方许籴买”,雅州名山茶,只能用来买马,只有等到每年官府买马数量足够之后,才允许老百姓自由买卖彝话版小苹果 。到了大观二年(1108年),皇帝再次下诏“以名山茶易马,不得他用”,并“定为永法”。因此,这时候名山茶就成了宋朝以茶易马、以茶睦边的军需用品,当时战马几乎全靠川茶换取。

茶马司见证了宋至清代名山以茶易马、朝廷以茶治边的悠久历史彝话版小苹果

如今,这些历史在茶马司遗址可以窥见彝话版小苹果 。在遗址的厢房处,通过丰富图文展示着曾经的兴盛。杨晔华介绍,名山茶马司在鼎盛时期达到了“岁运名山茶两万驮(每驮一百斤)”,占官府统筹数一半以上,接待茶马商队人数多时一日达2000余人。

据统计,当时在官方政策的驱动下,四川茶园数量猛增彝话版小苹果 。就这样,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上最为特殊和重要的地方,成为川藏茶马古道最大的茶叶物资源头。

郭凤武介绍,更多的遗址散落各地彝话版小苹果 。比如,唐代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,位于天全县红星村二组境内(原属青石乡),国道318线旁。古道长2公里,东面2000米是象鼻子山,高于青衣江和国道318线200米,西面500米是月亮桥。这里是当年背夫们背茶包子到西藏的必经之路。有意思的是,古道上背夫们当年背茶包歇脚时用拐子杵下的拐子窝仍清晰可见,还有当年照亮背夫行走夜路的灯杆窝子。

位于雅安名山区的蒙山天梯古道,至今仍然清晰可见彝话版小苹果 。这条古道为南北走向,起自雷动坪,直通天盖寺,全长850米,有1456级,唐代开始修建,其中五分之二为后人修补,路宽1.2米,两侧有条石镶边。清代诗人称“云梯可登天”,因此得名“天梯”。如今,行走其间,两边为秀丽的茶树,郁郁葱葱环绕,只觉古韵连绵。

C

茶马古道“活”导航拐子窝

川藏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,也是一条文化的走廊,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彝话版小苹果 。这条古道穿行于有名的“藏羌彝走廊”,分布着十数个少数民族,数百万人口。这里还走出了“南路边茶制作技艺”“打箭炉锅庄文化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。

杨绍淮曾于2004年和2011年两次重走茶马古道彝话版小苹果 。其中的锅庄文化让他印象深刻。他介绍,茶马古道上所说的“锅庄”,不是指我们通常以唱歌跳舞形式出现的那种“锅庄”,而是指当年茶马古道红火的时候,康定土生土长的一门特殊经纪行业。

杨绍淮说,很早以前,藏族马帮商队到了康定,首先是搭好帐篷,立起三个石头,然后将铜锅架在上面,即开始生火熬茶做饭彝话版小苹果 。“锅庄”之名应由此而来。后来明正土司便在他们起灶搭帐的地方,用石头修了一些碉房,专供各地来康定的头人和商旅居住,相当于是明正土司家的接待站、招待所。随着茶市贸易的发展和扩大,来康定的客流剧增,锅庄便由单一提供住宿,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集中介、食宿、货栈、加工(更换包装)、金融为一体的经纪行业。

背夫也是茶马古道上不可忽略的文化背影彝话版小苹果 。相较于茶马古道其他线路,川藏线路有一个特色,就是无论是大路还是小路,都是以人力运输茶叶为主。

为什么不用马去驮这些茶包?杨绍淮解释,这是因为川藏线路上,不少大山常年积雪,人登上去都是很困难的彝话版小苹果 。如果用马去驮这些茶,一匹马最多只能驮8包,但靠人力背茶的话,一个人最多能背15包。比较下来,雇佣人力背茶对商人来说是非常划算的。

当时,雅安诸邑年产边茶超过一千万斤,就全靠这些茶背子,用他们的脊梁背到康定彝话版小苹果 。有关史料统计,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雅安每日出城的茶背子多达五百来人。到农闲的十冬腊月,人更多,每日出城的茶背子多达七八百人。在那些弯弯的山路上,高高的梁子上,随处都能看到他们拉成的长长的队伍,听到他们高亢的吆喝声。

路上歇气,有的地方有“哨凳”,没有“哨凳”的地方就把茶包歇在拐子上,拐子打(杵)在石头上彝话版小苹果 。岁月流转,这条路上便留下了一个个“拐子窝”。这些“拐子窝”也成为活的路线指引图。1939年,孙明经考察时,当地背夫告诉他,识别一条路是不是“茶马贾道”,只要看那条路上是否有很多“拐子窝”就可以了。

还有其他一些文化趣闻生长在茶马古道彝话版小苹果 。2004年,杨绍淮考察茶马古道时,曾在篝口遇见一位近90岁的杨姓太婆。篝口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驿站。这位老人回忆,因为篝口是小驿站,达官贵人不会在此歇住,只有运茶背夫歇息在此。“老人介绍,傍晚只要一听见拐子杵得响,就知道是茶背子来歇店了。”(边钰)

标签: 互市 茶马古道 见证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